“我父親就是老農機人,我出生在農機行業”吳明章回答在農機行業多少年的問題。河南(豫)東南農機經銷商群體中有位老大哥從業幾十年,從購
拖拉機需要審批的計劃經濟,再到農機補貼火紅的市場經濟時代,他就是河南群力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明章。

河南群力農業裝備有限公司 吳明章
下崗自謀生計 年銷售額近億元
父親在原來當地農機供銷社上班,吳明章畢業后接替父親上班。生活過得波瀾不驚,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后,物品大量的豐富。傳統的服務模式和經營理念的農機公司難以為繼,頭腦靈活的吳明章認為與其在沒有前途的農機公司混吃等死,還不如放手一博!1999年,吳明章選擇貸款創業,從投入最小的配件領域開始創業。自己也沒想到事業越做越大,現如今公司代理多家國內一線農機品牌和新銳品牌,公司分別涉及配件經營、整機代理、二手機報廢等業務,占地規模近百畝,做到豫東銷售規模
,年銷售額近億元。
成功偶然背后也有必然“喜歡看新聞琢磨農產品價格走勢,同時關注用戶購機后種植的主要產品,下鄉時候也不忘了打聽誰家今年種什么賺錢了。”吳總說,“心里得有本賬,這既是我做生意的秘密,但是又不是秘密,得用心。”

結緣鄭州中聯,
年7臺,第二年98臺
談到跟鄭州中聯緣分,吳總:“干農機行業幾十年,大小企業接觸的有幾百家,心中有本賬。代理他們家的產品沒有什么可猶豫,鄭州中聯作為老廠,在每個階段性都能推出帶有自身特色的產品,比如最早的小麥機,后來的玉米機,再到現在他們推出花生撿拾機。”
吳總:“當地初期花生種植面積并不大,更大
的限制就是沒能實現花生收獲的全程機械化。花生和草料分離可不是輕松活,花生機的推廣推動了花生種植,兩者互相促進的
案例。”初期花生機的推廣也并非一帆風順,首先種植戶擔
心花生機把土地壓實,再就是當時一窩蜂而上的花生機企業,不少故障率奇高的產品傷透機手的心。
年鄭州中聯生產的花生機在新蔡當地僅僅銷售了7臺。
烈火才能見真金,7臺車如同火種散在豫東新蔡的花生撿拾市場,當年穩定的作業效率和購機用戶可觀收益,讓該款產品在當地機手中傳開了!當年年底,河南群力公司收到鄭州中聯幾十臺花生撿拾機訂單,第二年更是一舉銷售98臺,獲得鄭州中聯年度
代理商。吳總:“因為拿不到貨,不然還能再銷售二十多臺。”

“年輕”的“老”經銷商
“我是農機經銷商中‘年輕’的‘老’經銷商!”吳總笑著告訴我,“老”是因為干這個行業時間長,“年輕”是因為對于新生產品、新生事物愿意接受和嘗試。
吳總說“一些新產品和新政策出來,農戶不敢買的產品,自己先買先試,讓用戶看到實實在在收益的時候,用戶就敢試。選擇代理的產品不能僅僅圖廠家政策好,產品市場銷售價格便宜,真正長期在行業干的機手,首先選擇是能賺錢的好產品,價格反而是其次,要想做到事業長青,唯有不辜負用戶。”
短評:最近幾年農機市場起伏頗大,企業和代理商對市場的感受就是坐山車,但是部分企業、代理商是以“不變”對“市場萬變”,不變-堅持做好產品之心不變,只有這樣才能面對“萬變市場”穩如泰山。如果說農機企業是中國農機心臟。代理商就是血管,是他們在各條前沿展現的努力付出,才有今天機械化率的穩步提升。